诗歌只能建设在诗意上
2017-03-13 21:29:35| 分类:
默认分类
| 标签:
|举报
|字号大中小 订阅
诗歌只能建设在诗意上
作者:简明 2017年03月13日 扬子晚报
编者按:著名诗人简明不但擅长诗歌创作,对新诗理论和实践精于研究和总结,他写成的读诗笔记共有222条火花式的思想内容,包括了与诗相关的多个方面,如什么是诗,什么是好诗等,为诗界和广大读者所关注。囿于版面,我们精选了一些与诗直接相关的内容,在征得作者同意后进行重新编排。在此分次刊登,以飨读者。
1,诗歌,只与诗人建立灵魂通道,并通过诗人传递、扩散、暗示、感应信息和经验。如果说,诗歌是一串串灵魂的密码,那么破译她们的钥匙和权力,始终并且永远掌握在诗人手中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诗人才是真正有能力评价诗歌的人。
2,诗歌与小说散文最大的不同是,小说散文可以建设在几乎任何一种叙述材料上,而诗歌只能建设在诗意上;只有当诗人们使用非逻辑或非理性的方式发现了诗意,阅读者才有可能借助逻辑或理性经验,分享和丰富诗人们的发现。反之,诗人们只能自噬其尾。
3,诗歌的殿堂不是用形容词堆砌而成的,诗歌与形容几乎没有任何关系。诗歌是连体的意象,是诗意与诗意之间的联盟,是一个名词与另一个名词所组成的神秘“王国”。然而,我们常见的却是:一些立志想成为诗人的人,他们总是不得要领地推着满满一车的形容词,像农人推着粪车,汗流浃背地奔向诗歌的田野。
4,一首诗,无论长短,真正具有发现意义或核心价值的段落,绝对不会超过三行。其它部分,要么迎合形式,要么狐媚词汇。对诗人而言,语言上的洁净与舍弃,相当于皇帝舍妃子。
5,一只篮子里装不下哪怕最小的果园。诗意只是果园里的一只苹果。诗歌之精要,就是一个字:减。把“一篮子”水果摆上桌,则“一篮子”是对果园之减;取一只苹果、两枚香蕉、几颗草莓,制成果盘,则果盘是对“一篮子”水果之减。诗的技法就是十行去九行。智力不够的人,才将事情搞得很繁复。
6,减的精义,不仅仅体现在减字上;更重要的是:体现在留字上。减去一个字或一个词,这不是减;减去一段话或几行诗,这不是减;甚至于,把一首诗全部减去了,这也不是减;减光了,如何体现出减的意义呢?减,呈现的不是一个量化过程,而是一个“优化重组”的升华过程。减很容易做到,留却不易为之;减的意义在于留:减去多余,留下精华。
7,诗歌艺术,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具有无限变量或可能性的词汇,使之远离混沌状态,使之澄明圣洁的艺术。诗歌拒绝乘法和除法,乘法只不过是加法的重复,而除法只不过是减法的重复;而诗歌,喜欢古老而优雅的“手工”方式——这与真正的绅士——喜好是相同的。
8,创造力决定诗人的资质。创造力“形态”既有锥形掘进式:远远走在同行前面的思想先锋,以及搭载这些思想的卓绝作品;也有扇形拓展式:源源不断的流淌的才情,似乎永远无法停止的耐力;耐力是非凡的天分。
9,臃肿的词藻,如同一个人身穿三双皮鞋、两顶礼帽,招摇过市;它们在诗歌或诗意建设中虚无缥缈的装饰性,滥用了词汇的修辞功能,铺陈与传达的本末倒置,非常有碍观瞻;正如生活中,我们发现:一事无成的人往往最忙碌。
10,勤奋对诗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。因为归根到底,诗歌只生长在诗人的心智上。
11,用“飘逸”比喻诗歌的神性,如同用“绝色”赞叹美女。“飘逸”是一种“神态”尺度,而不是“形态”尺度。“飘逸”是非凡的超度,“绝色”也是。
12,语言的可能性是立体的。平面的词汇一旦被打开被激活,它就会上下翻飞,随风舞蹈。它就会有形体、有光亮、有灵性。它就会不可抑制地向四面八方扩张,彰显语言本身的欲望。但,澎湃的潮水,终会遮蔽事物的本来面目。
13,细节是有意味的生活瞬间。细节与细节之间,不仅构成时间关联;更重要的是,它们之间构成逻辑关联。即便如此,细节仍然是时间流程中,最具参考价值和独立品格的。平庸,是因为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被重复。惟有细节是无法模拟和重复的,细节刷新生活。
14,诗歌是人类理想的风帆和思维的马达;思想源于脑,而发自心,心劲是世界上马力最大的动力。
15,诗人的博客,就像诗人的衣领或腰带,几斤几两几钱,揪住衣领或腰带一“拎”,就清清楚楚了;而小说家则不然,别说博客盛不下“连汤带水”的鸿篇巨制,就是“连水带汤”的中短篇小说,也不合像田鼠一样东窜西窜的闪客胃口,小说家“晒”在博客里的文字,多为闲笔;而诗人“晒”在博客里的是:灵魂。
16,诗歌其实是这样一种文体,它的神奇和玄妙就在于:只要与它相遇,注定被它打动。
17,诗人是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的人,同时,也是用另一只眼睛看自己的人;对诗人而言,看世界功在感性,看自己功在悟性;从这个意义上说,诗人用一只眼睛观世,用另一只眼睛察己。
18,病句往往在“大处”遵循文理,在“小处”破坏文理。病句的制造者不是低能,就是大师。诗歌其实就是:放对了地方的病句。
19,象征与暗示是艺术表现能力的终极手段。暗示的对面是镜子,镜子里的那个人叫:象征。
20,诗歌凭借其内在的韵律,跳跃成行;而不是靠所谓“诗”的意念或意志,分割成行。
评论这张
转发至微博
转发至微博
评论